发布时间:2025-04-02 来源:智慧水务
苏集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西南17公里处。106国道从村中贯穿南北,境内有兰东总干渠和鱼沃河流过。辖苏集和李庄两个自然村,共有居民590户,2238人;耕地3818亩。
苏集村明洪武年间,苏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苏家庄;清嘉庆年间设集市,改名为苏集村。现有村民485户,1823人;耕地2928亩。该村清末民初属长垣县太平乡裴村里;1943年属于东垣县第一区;1947年属东明县第一区;1955年属刘楼中心乡;1958年后属刘楼公社(乡、镇)至今。
苏集村姓氏繁多。建村苏氏迁本县马庄村。目前村民有李、赵、刘、乔、任、万、范、王、于、程、宋11姓。其中,李姓4支,共388户,1479人,占全村人口的半数,分别来自本县的李老家村、孟大夫村、李庄和刘寨;赵姓46户,163人,1944年从代寨迁来;其余各姓人口较少。建国后,李同兴等5户、55人移民至黑龙江、新疆。
苏集村属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在长垣县河东区活动的根据地村庄之一。1936年,村民李炼加入中国。此后两年间,李富治、赵富太、李雨膏、李雨青、李纯良、李全良、李全法等相继入党。1939年建立村党支部,李炼任党支部书记。1940年2月,李炼参加了长垣县委在任庄举办的基层党员训练班,回村后发动村民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不少青年纷纷参加抗日部队。党员李富治任晋冀鲁豫边区四地委收发员,1942年5月牺牲于河南滑县。党员李进田1940年参军,在冀鲁豫军区五分区十九团…营一连当战士,三次立功,1947年6月在陇海战斗中牺牲。村民李洪典与李进田同时参军,并肩作战。
1943年古历正月二十三日晨,日伪军闯入苏集村,抓走青壮年40多人;用点燃的香火灼烧村民,许多人被烧得鼻青脸肿。党员李全法和村民李明昌、李喜周等为保守党的机密受尽所有折磨。敌人用凉水灌肚,等肚子鼓起来后,再站在肚子上踩,如此反复多次;人昏死了,再用凉水喷醒,抬到火堆上烤。日伪军的兽行,激起了全村民众的极大愤怒。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该村民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党支部组织村民先后参加竹林集声讨大地主唐二娃和人茶壶(绰号)的群众大会、徐集村民兵赵发成的追悼大会,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的抗日热情,全村又有一批青年参军入伍。李洪海参军后担任冀鲁豫军区十一纵队三营营长,1947年在曹县田集战斗中英勇牺牲。李忠良参军入伍,1948年在渡江战役中牺牲。民兵赵富云1943年参军,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曾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后任武汉空军后勤疗养院副院长(师级)。李聚兴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解放后担任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院长,享受师级待遇。李双修1943年入党,1945年参加县基干大队,转入冀鲁豫军区五分区十三团,荣立三等功两次,解放后任临沂军分区副司令员(副师级)。
1946年,全村党员发展到近40名;建立了村级政权(李贤玉任村长)、村农会(李金锁任会长)、青抗先(李世卿任主任)、儿童团(李全忠、李纯才任团长)、姊妹团队(李明任队长)、妇救会(高氏任主任)、治安队(赵新正任公安员)等群众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斗地主、惩恶霸、查黑地、减租减息,组织担架队、救护队支援前线。党员宋朝义担任苏集小区主任,1947年6月被地主还乡团枪杀,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解放后,苏集村党支部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按照上级党委的部署,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带领村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村干部李宏绪,河南财经学校毕业后,分配在河南省农业厅工作,1962年响应党的号召,返乡支农。1993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组织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全力发展经济,啕建和谐社会,成为刘楼镇各项工作的一面旗帜。苏集村现有党员103名,其中农村党员63各,是刘楼镇党员最多的村庄。1997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2003年党员活动室配备远程教育设备,被命名为党员电教示范村;2000年亏,党支部、村委会多次受到县、乡党委、政府的表彰。
苏集村解放前是单纯依赖农业的贫穷村庄。全村耕地90%以上是沙土地,盐碱贫瘠,粮食产量极低。除地主、富农和个别经商外,绝大多数村民系命于几亩薄田,无地的村民给地主扛长工、打短工。遇到灾荒年景,多数村民逃荒要饭。
解放后,村民们在政治上翻了身,农业生产也明显发展,但由于耕地土质差,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亩产一直徘徊在几十公斤上下,常年吃国家统销粮,花国家救济款,村民生活依然困难,温饱问题没能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公社组织开挖五干渠、鱼沃河,整修兰东总干渠,初步解除了旱涝灾害的困扰。1983年,全村淤灌耕地2500多亩,沙、碱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亩产上升到280公斤。1990年架设高压电,解决了能源问题。2004年整修排灌沟渠,修建桥、涵、闸35座,打机井24眼,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药、化肥、良种的全面推广,全年粮食亩产突破了800公斤,村民温饱问题彻底解决。
党支部还带领村民调整产业体系,全力发展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和劳务输出。1996年,全村建起蔬菜大棚50座,年收入约50万元。目前,村民从事经营日杂百货、农药化肥、粮食购销、铁器加工、废品收购、电焊修理、理发店、饭店、馍店、加油站的达到26家,年收入20万元。常年从事建筑业的有60多人,年收入约30万元。外出务工200多人,年收入约100万元。除此以外还有3处卫生室,年收入近5万元。
近几年,苏集村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利用紧临106国道的地理优势招商引资。继兴办汽修厂和加油站之后,又新建了3个工业生产项目。其中,2006年玉皇化工集团兴办的投资1000万元的鑫昌沥青化工厂已经建成,本县竹林集冯军增投资700万元的大豆浸出油厂已经开工兴建。将带动苏集村经济全面发展。
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雄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4年修通了106国道连接村内东西大街的水泥路,长1800多米。街道两旁是村民翻修和新建的住宅,其中间有楼房。全村农用机械一应俱全,摩托车、电动车普及到户,小汽车也进入部分家庭。村民做饭普遍用煤、电、液化气,生活品质上了档次。
苏集人崇尚文化。清朝时期村内就有一处私塾,李一中、李万玉考中了秀才。1920年,村民李大昌创办了苏集天主教教会学堂,学童40多人,其中的李逢元、李雨华于1925年同时考入黄埔军校,是该校第十三期毕业生。解放后,教会学堂改为苏集小学,1950年设3个班级,3名教师,50多名学生。2000年在原林场新盖教学楼一座,目前有教师6名,4个教学班,学生120多名。几十年来,学校培养出不少优秀学生,李振汉、李三林、赵动枝、李富良都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李振汉为高级工程师,在珍宝岛和对越自卫战中,亲临前线负责机械修理,又出国到坦桑尼亚等国讲学,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全村考入大学本科的有22人,专科5人,中专32人。村民的文化素质显著提升。近年该村的学前教育兴起,2000年办起幼儿园,入园儿童40多名。
苏集村的豫剧班颇有名气。1943年李世卿、李新贤组织玩会班,1950年改名为苏集铜器会,1953年成为苏集豫剧团,李存才任团长,演职人员最多时达到50多人,排演30多个剧目,曾到开封、曹县、兰考、长垣、濮阳和河北省南部一带演出,颇受群众欢迎。2002年曾一度中断,2004年又恢复起来,李贤增任团长,现有演职人员40多人。苏集村还有一支唢呐队,連于1990年,有10多人参加,在周围几十里流动演出。
解放前,该村有一处中医诊所,坐诊中医赵富国擅长针炙,专治各种疮病,在当地颇有名气。1990年退休后仍在家为群众治病,自制成中成药,免费供患者使用,被村民誉为“济世救人”的好医生。目前村中医疗诊所3处,从医人员4人。2005年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兮作医疗。
苏集天主教堂系李大昌于民国九年(1920)创办,有两层六间礼拜堂一座,德国神甫2名,至1930年教徒发展到50多人。解放后教会停办。目前,全村尚有信仰耶稣教的教徒30多人,每逢星期天到刘楼村参加礼拜活动。
李庄位于刘楼镇机关驻地北2公里处,西邻106国道。明正德年间李氏从本县李老家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名村命为李庄。现有村民105户,415人;耕地890亩。该村历史沿革与苏集相同。村民分属李、王两姓。其中,李姓99户,398人;王姓1947年从东明县西马军营村迁来,6户,17人。
李庄是鲁西南建立基层党组织较早的村庄之一。1938年,李全良、李继山、李新来、李得淼、李富贵等相继加入中国,同年建立村党支部,李得淼任党支部书记。1943年先后成立了李庄村抗联(李得淼任主任)、农会(李得功任农会长)、模范班(李富贵任班长)、妇救会和儿童团等革命组织,积极开展清查黑地、斗争地主、减租减息、反霸清算等活动,组织群众传送情报、站岗放哨、盘查坏人、挖沟破路。解放战争初期,党支部组织扒铁路队、担架队、运输队,组织妇女做军鞋,支援前线。
抗日战争期间,李庄村不少村民在党的教育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41年,李得淼参加东垣县基干大队,后任冀鲁豫军区五分区独立团连指导员,受伤致残回乡。李双印1942年参加八路军,在战斗中负伤致残。李芳州参加冀鲁豫军区五分区独立团,在大杨湖战斗中负伤致残。李新来1940年参加东垣县基干大队,1947年11月在考城战斗中牺牲。李俊良1943年参加冀鲁豫军区五分区独立三团,1944年12月牺牲在河北马垓。
在解放战争时期,李庄村民遭受军和地方顽杂的残酷迫害。1946年我军部队转移到黄河北休整,逃亡地主纠集地痞组成“还乡团”,勾结徐集镇部,疯狂进行反攻倒算,革命群众。1947年3月,徐集伪镇部探听到独立团连指导员李得淼来家,连夜派兵包围了李庄,闯入李得淼家中,将其妻子刘四桂吊在枣树上严刑拷打,逼问其丈夫的去向。刘四桂坚贞不屈,被带到马庄关押数天,家属变卖家产将其保出。当夜被抓的还有地下党员李继山的儿子李鸣鹤,坐“老虎凳”昏死过来仍不屈服,被军队带走当兵,下落不明。1947年8月,三区头目白双印带人闯入李庄,抓住村农会长李得功捆起来拷打,还将他的胡须一根一根拔下来,李得功仍不屈服,敌人恼怒,就挖坑活埋李得功,刚埋到大腿处,东垣县基干大队赶到,敌人仓惶逃走,李得功的性命得救。
解放前,李庄村耕地面积算得广阔,人均五亩有余,但土质极差,除了沙土地和沙丘外,就是盐碱涝洼,地质瘠薄,粮食产量极低,一年的产量不够半年的口粮。少数村民在农闲时做点手艺活填补家用。李继田父子开了印染店,用土布作底布,采用套版印染的方法,印成带有“百鸟朝凤”、“龙凤呈祥”、“长命富贵”及鸡、狗、猫、羊等图案的包袱布、小孩裹肚、桌裙等物件,新颖美观,很受欢迎。李留才、李留文、李留善、李三敬等人以锻磨收入为生活来源。李凤章、王雨顺做豆腐赚点豆渣养家。但全村60%以上的人家在农闲时都要外出讨饭。李富贵全家六口人,住两间漏天的破茅草屋,其母亲病故时连“摔老盆”的瓦片都找不到,其贫困之状可知。
解放后,该村走向集体化道路。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群众生活不断好转。1985年引黄灌淤,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1986年架通高压电,解决了能源问题。1989年整修桥、闸、涵,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近几年,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抓住木材收购、加工和劳务输出两大项,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目前全村有木材购销和加工点3处,从业者10余人,收入颇丰。李合法组织劳务输出,与广东、上海、南京等地10余家大规模的公司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村民外出务工100多人,年收入约80万元。李广生在北京、天津等地从事室内装修,实施工程人员20多名,经济效益可观,在北京购买了楼房、小轿车。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