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2 来源:智慧水务
徐集行政村坐落东明县城西南16公里处,西靠黄河大堤。辖徐集、代寨两个自然村。现有居民538户,1910人;犁地1926亩。
该行政村清代属长垣县裴村里;1942年属长垣县第六区;1943年属东垣县榜首区;1947年归东明县榜首区;1958年属刘楼公社(乡、镇)至今。
徐集村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建村徐氏客籍山西太原府,命村名徐家庄;清初因村内设集市改名永兴集;清嘉庆年间改为徐家集;咸丰三年(1853)因修有土寨改名徐家寨;1912年改称徐集。1917年黄河众多,村庄被毁,举村搬迁到黄河大堤东侧重新建村,村名仍沿袭旧称。
徐集村现有居民417户,1350人;犁地1291亩。乡民分属徐、胡、任、杨、景、赵、程、毛、陈、李、张、冯、孙、王、苏15姓,以徐姓最多,306户,928人。其它各姓人口较少。1957年,该村原居民10户、50余人去湖北打江堤,并在当地久居。
徐集是东明县树立党安排最早的村庄之一,具有荣耀的革新传统,做出了很大奉献。1932年春,在寿圣寺高小读书的徐作励参与。同年5月,寿圣寺高小党支部树立,徐作励任宣扬委员。党支部后又展开徐集村在校学生徐干臣等30人入党,在徐集办布衣夜校,向大众宣扬党的建议,传达革新思维。徐集有20多人参与夜校学习,懂得了革新道理。1933年阴历正月十六,寿圣寺高小党支部使用徐集娃娃桥古会的时机进行大规划的革新宣扬活动。徐作励、徐干臣等带领前进大众在黄堌至谢寨的黄河大堤上贴满了“打倒贪官蠹役”、“打倒恶霸地主、土豪劣绅”、“对立苛捐杂税”等红绿标语,极大地鼓动了农人大众的革新热心。同年5月,依照濮阳中心县委的指示,寿圣寺高小党支部发起徐集、刘楼、黄堌、任庄、谢寨、老君堂、竹林等村的数千名农人,首要轰抢了反抗乡长、徐集村大地主徐和顺和老君堂恶霸地主刘坤荣的小麦,接着大张旗鼓的抢麦奋斗在黄河滩区展开起来,三天时刻就轰抢小麦数千亩,冲击了地主阶级的嚣张气焰,大长了革新农人的神威。6月,黄河在竹林决口,寿圣寺高小被冲垮,徐作励等回到村里。6月底,树立徐集村党支部,徐作励任支部书记,徐干臣、苏国才为委员,有党员8人。不久,濮阳中心县派遣胡敬一前来联络,徐集党支部与中心县委接上了联系。在县委的领导下,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和前进大众活泼宣扬革新道理,发起农人展开斗地主、反劣绅的革新奋斗。
抗日战争时期,徐集村是东垣县革新活动中心之一。1939年5月,长垣县徐集区委左徐集村树立,徐作励任区委书记。徐集村党支部由杨建勋接任支部书记,党员展开到13人。他们发起乡民活泼参与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二月,徐作励、杨建勋、苏国才等10多人参与长垣县委在任庄举行的基层政权干部培训班,倾听豫北地委宣扬部长的讲课。1943年1月,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徐集村树立,徐集成为东垣县政治中心。为合作民主政府的作业,徐集村党支部领导乡民树立村政权,树立农会、青救会、妇救会、榜样班、儿童团等大众革新安排,捍卫东垣县领导的安全,展开减租减息、反霸清算奋斗,援助前哨抗战,革新活动轰轰烈烈。一起树立庆和祥中心店,兴办明流酒厂,在经济上为革新活动供给支撑。徐集村大众的革新热心非常高涨,不少人送子从军,奔上抗日战场。在1944年东垣县在徐集村举行的欢迎新兵入伍万人大会上,徐集村徐作亭等10名青年参与八路军,徐作亭解放西藏时任师长,解放后担任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任凤军参与了淮海战争、渡江战争和抗美援朝。徐进奎随野战战大江南北,屡次立功受奖,解放后担任内蒙古林业局局长。徐作领1945年6月从军,曾任华夏野战军连指导员,1948年在睢杞战争中勇敢献身。
1945年日本屈服后,东垣县委机关设在徐集村,东垣县榜首区民主政府继续在徐集村领导革新奋斗,徐集乡民活泼援助全国解放战争。1946年全村有8名青年参与野战部队和东垣县基干大队,徐干臣担任基干大队二连连长,徐焕生任二连通讯员,徐荣太任一营通讯班班长,任新芳任侦查班班长。乡民积极支前,组成担架队到前哨年,纠合地主还乡团在徐集村建立镇部,进行反攻倒算,杀戮员、革新大众,张狂革新,徐集乡民与之进行了百折不挠的奋斗。员潘同文被捕后,宁死不屈,被活埋在李连庄村南。该村为革新勇敢献身的还有王书仁、徐不睬、徐垒成、王东来等,他们的革新功劳永载史册。
徐集村展开经济向来农商偏重,但解放前后经济格式大不相同。旧社会,全村80%以上的犁地被地主和富农占有,大都乡民只要很少的盐碱薄地。徐集村虽有染房、酒店、馍店、挂面作坊、粉皮作坊、肉食店、杂货铺等20多处,但经商的终归是少量,大部分乡民仍是靠给地主当长工、打短工为生,遇到灾歉岁,到外地逃荒要饭的大有人在,一些人家至今未归。
解放后,特别是变革开放之后,徐集村尽力展开经济,靠农业、商贸业和劳务输出三大支柱产业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该村农业的大展开得益于引黄灌淤。1982年淤灌了村西的盐碱涝凹地,犁地面积扩展300多亩,第二年小麦亩产就达350公斤。1992年进行大规划放淤改土,在泥沙含量最大的时节,对大堤以东1000多亩盐碱地进行淤灌,普淤粘质潮土半米以上,完全改进了农业根底条件。在此根底上,大力推广粮棉套种,全村粮食栽培培育面积稳定在1500亩左右,套种棉花800多亩,粮食亩产800公斤,棉花亩产籽棉200公斤。2003年徐集村被确定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面积700亩,亩产最高650公斤,农人收入大幅度添加。1988年徐集康复聚会,规划逐渐扩展,为本村带来无限商机。现在全村运营商贸服务业的达50多户,其间徐家肉食店颇有名望。店东徐雨安运营卤猪肉、烧鸡等熟肉制品,产品远销济南、济宁、菏泽、郑州、开封等地,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徐集村的劳务输出起步早、规划大、效益好。1987年,徐存良、徐云贵等在北京、天津等地承包建筑工程,随他们务工的有60多人。1990年,徐双亭、徐彦峰在、胜利油田和济南、青岛等地承包防腐工程,被他们带出干活的也有40多人。此外,在广州、深圳等地从事电焊、电子、纺织等职业的务工人员还有300多人。劳务输出每年为村里带来300余万元的收入。2006年徐集村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
徐集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作业继续不断的展开。早在清代,村中就有一所私塾。民国初,徐作义兴办有初级小学堂。1925年建起区立初级小学。1952年建起徐集初级小学,1954年升格为完全小学,在校生近百人。2004年因黄河大堤加宽,原校舍撤除,2005年集资50万元重建,教学楼建筑面积700平方米,装备了微机、电视机等多媒体教学设施。徐集办学育人进步了乡民的文化素质,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近十年来,就有68人考上大学。徐国栋现在我国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景富丽是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该村有一支活泼在周边村庄的唢呐队,兴办于1987年,在当地小有名望。徐集村1990年办起诊所,现已展开为有4名医护人员的卫生室,乡民小病不出村就能诊治。乡民悉数参与了乡村新式合作医疗。村“两委”分外的注重基本建造,尽力改进乡民日子条件。1990年架通了高压电。2003年建起了标准化村委会大院,内设党员活动室、晚年活动中心、人口校园、乡村党员远程教育室。2006年村中首要大街铺了水泥路,田间出产路也铺成了柏油路,村容村貌面目一新。
代寨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戴氏祖与宋氏祖一起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久居,初名戴家庄;后来为防土匪和水患建筑了土寨,改名戴寨。后又改写为代寨。清光绪十四年(1888)黄河众多,搬迁到现址重新建村,仍名代寨。
现乡民由五姓组成。其间,宋姓69户,343人;赵姓17户,70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从马头朱堽寺村迁来;常姓14户,60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从长垣县黄寨迁来;王姓两支,17户,67人,民国年间分别从老君堂、马头集迁来;勾姓4户,20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从长垣勾家村迁入。宋文荣等4户、。9人1957年到湖北打江堤落户当地。受徐集等村的影响,代寨村革新奋斗相同轰轰烈烈。1933羊,宋聚岭等10多人参与了寿圣寺高小党支部领导的徐集娃娃桥古会革新宣扬活动。轰抢反抗地主小麦时,代寨村有20多名乡民参与。1934年,宋聚岭、宋启岭、宋文秀参与我国,在徐集党支部领导下,发起本村乡民展开斗地主、打土豪等革新奋斗。1940年,豫北地委宣扬部长在任庄基层干部练习斑讲课期间,宋聚岭担任安全捍卫。1943年,代寨村相继树立了农救会、妇救会、榜样班、儿童团等大众革新安排,发起乡民参与减租减息、清查黑地、援助前哨年,宋高岭从事党的地下交通作业,隐秘传送情报。宋贵格1944年参与东垣县基干大队,1949年随军南下,解放后担任贵州省盘山县县委书记。1946年,赵双喜、宋俊起、王令起、赵三信等随东垣县基干大队参与定陶战争,为部队运送物资,救助伤员。
解放前,代寨村自然条件恶劣,粮食产值极低,乡民日子非常困苦,许多人家外出逃荒要饭。1982年,引黄淤灌了村南的“老潭坑”,添加犁地300多亩。1992年,对村东、村西的悉数犁地进行灌淤,600多亩盐碱地变成了良田。之后,建筑田间排灌工程,农业出产条件完全改观。在此根底上,变革栽培形式,实施科学种田,粮棉产值大幅度进步。近年来,代寨村扩展劳务输出,全村终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50多人,每年添加收入100多万元。2006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他们正在建造社会主义新乡村的道路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