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30 来源:配套硬件产品
□由于人增、水减、地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只能依靠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提高灌溉保证率,所需水量只可以通过节水挖潜解决。
□我国并不缺“土地”,而是缺“耕地”,北方许多地区有水就可使“土地”变为“耕地”,而无水时“耕地”也将不能耕种。
□在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时,只有通过节水灌溉建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缺水问题已成为危及世界粮食安全、人类健康和自然ECO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在探寻解决之道时都不约而同地将重点放在了农业上,农业节水发展已经引发了一场以节水、高效为核心的技术革命。
日前,《经济日报》连续推出了3篇关于新疆尔自治区石河子节水农业的调查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农业节水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当前取得哪些成绩,还面临什么困难,这都成为读者关心的问题。为此,记者走访了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副司长李远华。
记者:党中央、国务院很关注农业节水,近几年来有多位考察节水型农业,要求全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节水,一个技术性的话题为什么上升到这样的高度?
李远华: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中等水准的三分之一。我国水资源时空间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有量达84%,而耕地仅占全国1/3;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耕地占全国2/3,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6%。黄淮海平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9%,人口占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2%。目前,全国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平均每年由于干旱缺水损失粮食400亿公斤以上,2000年严重干旱减产粮食达600亿公斤。
记者:有一个说法,农业节水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具有紧迫性。
李远华:是的。目前,我国每年用水总量约55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70%,主要消耗于灌溉用水。但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5%左右,算一笔账,如果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15%,同时灌溉水分生产率也提高10%~15%,可减少灌溉用水量约600亿~800亿立方米。用水大户是农业,而节水潜力最大的也是农业。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缓解农业和经济社会用水矛盾的根本途径。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由于人增、水减、地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只能依靠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提高灌溉保证率,来提升单产和复种指数,而所需水量只可以通过节水挖潜解决。事实上,我国并不缺“土地”,而是缺“耕地”,北方许多地区有水就可使“土地”变为“耕地”;反之,无水时“耕地”也将不能耕。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在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只有通过节水灌溉建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近几年,我国“因水致贫”、“因水返贫”现象一天比一天突出。对于干旱山区,通过兴建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等雨水集流工程,能大大的提升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改善灌排条件、提高灌溉保证率,从而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生产发展”的基础;发展节水灌溉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生活宽裕”;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水土环境,有利于“村容整洁”;通过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的群管组织建设,实现水价制定、水费计收的公开与透明,细化量水与水费核算单元,能够尽可能的防止争水抢水、避免水事纠纷,有利于“乡风文明”和乡村“管理民主”。因此,全力发展节水灌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通过发展节水灌溉,除缓解农业用水紧缺状况外,还支持了生态环境用水。
李远华: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48亿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22亿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中的2.95亿亩达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标准,非耕地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约为0.25亿亩。在耕地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中,渠道防渗14454.1万亩,低压管灌9933.3万亩,喷灌4184.2万亩,微灌931.7万亩。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膜下滴灌占500多万亩。目前,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比例为34.8%,全国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45%。
记者:农业用水是大头,但在零增长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是不容易的。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效?
李远华:大多数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在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95年的7.56亿亩发展到2005年的8.48亿亩。通过这一些节水农业工程的实施,全国已形成了200多亿立方米的年节水能力,有效缓解了全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二是提高了粮食安全和其他农产品供给的保证程度。“九五”以来,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为近1亿亩新增灌溉面积提供了水源,为此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00多亿公斤;使近3亿亩灌溉农田的灌溉保证率得到提高,灌溉质量与效益得到提升,单位灌溉面积上的产出效益明显提高,全国粮食生产能力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3200亿公斤增加到约4700亿公斤。三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高的附加价值的经济作物得以适时适量的灌溉,推动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种植业生产从以粮食为主兼顾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慢慢地发展为适应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四是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区域水土环境,使土地的潜在效益得到提升,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推进了农业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同时也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五是优化配置水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十五”期间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形成年节水能力约200亿立方米,除用于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用水外,灌溉节水量约25%提供生态用水,约15%支持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六是带动了节水灌溉设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拉动国内需求。1996年以来,全国生产节水灌溉设备和材料的厂家已从过去的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家,年销售额达到50多亿元,增加了城市职工就业,吸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带动了节水设备的产业化。
记者:这些成果使我们正真看到了农业节水的巨大潜力。要在全国进一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李远华:主要应在资金和政策两方面做扶持。例如资金方面,国家和地方应该加大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力度。目前,国家对节水灌溉的投入主要以骨干工程为主,田间配套工程主要靠农民自筹,而农民收入低,农民投入节水灌溉建设的能力非常有限。
从政策上看,节水农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很多部门和行业,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来建立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目前投入分散、重复建设现象还比较突出。同时,对于节水技术的研发,农民节水技术的培训等这些服务保障体系都需要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来保障实施。
记者:发展节水农业是我国的战略性决策。您觉得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更好地促进发展?
李远华: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上努力:一是统筹规划。根据不一样的地区水土资源状况、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节水潜力统筹安排全国节水灌溉项目,协调各地区、各行业用水需求。二是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地区、贫穷的地方以及生态脆弱地区的节水灌溉,将重点放在现有灌区,特别是大中型灌区。三是科学技术创新。做全面、系统的论证,做到方案最优化;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也要注重经济实用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加快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建立适合国情的节水灌溉设备研制、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体系。四是因地制宜。找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效率与效益的关键环节,讲求实效。五是政府主导。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力度,协调节水灌溉的行为主体(农民)与受益主体(社会)的利益关系。六是完善机制。努力建立节水灌溉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有效工作机制;形成广泛的用水户参与机制;形成节水灌溉科技成果快速走向田间的应用机制。
一些农村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造成产量低,影响农民增收。(记者 康守永 实习生 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