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3 来源:领导参访
在广袤的甘肃农垦饮马农场,随处可见高科技农业的身影。传感器深入土壤中,实时监测着湿度;微型气象站正积极追踪气象变化。这一切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随着智慧灌溉技术的引入,2024年,食葵的每亩产量预计可达到280公斤,相较于去年增产15%。这一成果的背后,是辛勤汗水与技术进步的结合。
该农场项目部部长邹常生表示,通过智能化管理,灌溉用水的数量显而易见地下降,从过去的650立方米减少至300立方米。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切的灌溉用水,均来自于干燥而珍贵的疏勒河。历史悠远长久的疏勒河,从祁连山奔流而下,滋润着酒泉玉门市、瓜州县等22个乡镇以及6个农场的134.42万亩农田。作为河西走廊的重要内陆河,疏勒河流域年降水量不足70毫米却年蒸发量高达2800毫米,水资源的匮乏让每一滴水的使用备受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保障灌溉用水的同时又能大幅节水,是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正在积极开展的重大课题。副处长张发荣提到:“我们把疏勒河‘装进’了计算机。”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构建了数字孪生的疏勒河模型,使得水流量的调控、灌溉水的分配可以更为精准。
自2022年起,疏勒河被水利部列为首批“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试点”,这为全国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如何让这一数字化的河流发挥最大效用?依靠大数据的驱动,科学调度昌马、双塔、赤金峡三座重要水库,水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同时,利用大模型演算,运用多套调度方案,让每一分水都能达到最佳利用。
过去,水流控制往往依赖经验,而在新系统下,人工提闸已转变为自动化控制,精度从“厘米级”提升至“毫米级”。现在,只需通过手机指令操作,闸门便可精准升降,水流按需放水。科技信息处副处长任晓文指出:“一座座闸门就像水龙头,以前的方式常常依赖经验,而现在依靠的是数据与技术。”
在巡查方面,农业的精细化管理同样得到了提升。过去,人工巡渠不仅劳累,而且难以做到全面监控,现在,高清摄像头和无人巡查系统相结合,能够实时监控长达217公里的灌区,有很大效果预防漏水与淤积。精准的水量计量技术使农民用上“明白水”,不再盲目估算。斗渠的每个闸口都设有实时监测设备,让水管员和用水户一目了然,用水信息清晰,交费更安心。
更为重要的是,智慧灌溉让农业用水实现了按需灌溉与精准施肥。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农民可以在手机上随时查询水量与水费,实现高效用水。玉门市的农民滕玉林说:“啥时候用水,啥时候点手机就行。”这种高效的管理方式不仅提升了作物的产量,也让每一位农民享受到了精准农业带来的便利。
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农业的效率,也在节水型灌区建设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张发荣表示,未来将持续加强新技术的运用,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的节约与利用效率。
回顾这次数字化农业的探索,显而易见,科技的进步正在慢慢地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把疏勒河“装进”计算机,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深刻反思。我们该更加重视数字化带来的变革,借助新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化的经济的深层次地融合。这样的发展虽已初现成效,但仍需我们一起努力,去探索更有效、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促使中国现代化农业不断迈向新阶。
通过智能设备应用,如简单AI等,我们大家可以在信息流与水流的管理上达到更高的效率。简单AI在此方面的应用,能够让每位农业工作者通过数据分析提升生产管理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与决策智能化。因此,将AI与农业数字化深度结合,积极应用新技术,才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