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1 来源:节水灌溉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定西市安定区曾长期饱受干旱缺水的困扰,农业发展十分落后,农民生活艰苦。近年来,随着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和一系列水利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应运而生的灌溉技术革新,正让这片土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没有水”到“引来水”,再到“用好水”,安定区走出了一条水资源高效节约集约利用的新路径,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引洮供水工程作为甘肃省“四横一纵”骨干水网的关键项目,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跨区域调水工程。它从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自流引水,设计年引水量达5.5亿立方米,犹如一条“生命之河”,为兰州、定西等多地的城镇和乡村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工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安定区紧紧抓住引洮供水工程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灌区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全区现有灌溉面积21.5万亩,年灌溉用水量3732万立方米,引洮水灌溉利用率64.12%。但这只是起点,根据《安定区水网建设规划初步方案》,到2050年,总灌溉面积将达到58万亩,灌溉用水量9295.93万立方米,引洮水灌溉利用率实现100%。届时,将彻底改写当地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在宁远镇红土村,黄河流域定西市安定区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高标准农田灌溉工程(关川河流域片区主体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施工现场,工人们忙碌而有序,有的在精心铺设蓄水池底部基础,有的专注于搭建钢筋架构,运输材料的车辆往来穿梭。与此同时,高河村取水点的管道铺设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施工负责人严格把控进度和质量。该工程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宁远镇周边农田的灌溉难题,为当地农业生产带来新的生机。
当地村民董万宝对工程满怀期待:“以前因为缺水,只能种土豆和玉米,收入有限。4月份工程完工后,我打算种10亩黄芪,预计年底毛收入能达到7万元。”董万宝的话,道出了众多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水川区高效节水灌溉全覆盖为目标,安定区有序推进引洮一期12.25万亩灌区改造提升。目前,在内官营、香泉、鲁家沟等川区乡镇,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7.03万亩。这些灌区通过“打破地界、连块成片”的整合,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成为了当地农业发展的“带头兵”。
鲁家沟镇的设施蔬菜大棚示范项目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里采用现代化的智能灌溉系统,无土基质栽培、智能水肥一体化等先进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就能轻松控制灌溉时间、水量和肥料配比,实现精准灌溉。项目技术员安维菁介绍说:“有了这套智能灌溉系统,果蔬就像享受私人定制的服务,品质和产量都大幅度的提高。”
在大棚内,一串串饱满的蓝莓挂满枝头,这些蓝莓在精准灌溉和悉心照料下,长势喜人。据了解,鲁家沟镇设施蔬菜大棚示范项目区内,蓝莓种植培养面积20.34亩,株数达到12800株。凭借优质的品质,这些蓝莓供不应求,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洮河水的灌溉不仅提升了农作物产量,还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园区常年有15名左右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约3500元。“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一位在园区务工的村民说。
在安定区的浅山区,曾经干旱贫瘠的土地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长期以来,水资源匮乏制约着这里的农业发展,农作物产量低且不稳定。但引水上山工程的实施,让清澈的引洮水沿着管道蜿蜒而上,滋润着这片干涸的土地。
站在安定区鲁家沟镇大岔村的山岗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梯田里,计量式给水栓星罗棋布。安定区水务局副局长马习文说:“这些计量式给水栓能精准计量每一滴水,通过山顶蓄水池形成的地势差压力,洮河水就能顺利输送到田间。”
以浅山区农田能灌尽灌为目标,安定区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引洮骨干管网,大力实施引水上山工程。截至目前,已在符川、团结、香泉、称钩驿等乡镇浅山区实施引水上山工程6.67万亩,今年计划再实施6.06万亩。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万亩,浅山区的灌溉版图将大幅拓展。
鲁家沟镇的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区是引水上山工程和精准滴灌技术的“试验田”。这里的每一块农田都安装了土壤墒情监测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状况。智能灌溉系统根据监测数据,精准控制灌溉时间和水量,实现按需供水、精准施肥。
“以前浇水施肥全凭经验,不仅浪费资源,效果还不好。现在有了这套智能系统,就像给庄稼请了个私人医生,能精准服务。”安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奎说道。
引水上山工程不仅改善了灌溉条件,还促进了农业产业体系的调整。过去,受水资源限制,安定区浅山区主要种植传统耐旱作物,经济效益较低。如今,有了稳定的水源保障,农民开始尝试种植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
走进安定区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园马铃薯原原种培育大棚,只见一片绿意盎然。马铃薯原原种培育苗在精准滴灌的滋养下,长势旺盛。通过精心呵护,马铃薯原原种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定西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种苗培育室里,女工们熟练地将种苗扦水培盘。“无土栽培能大大降低脱毒种苗的病害,而且随技术的发展,无土栽培的基质也慢慢变得多样化,从蛭石、椰糠栽培扩展到雾培等多种栽培方式。”张奎介绍道。在原原种的白色根茎间,安置着直径约3厘米的钢管,钢管上每隔30厘米就有一个黑色的雾化喷头,每隔15分钟自动输送一次营养,这种雾培方式产量是基质栽培的10倍,每株种苗可产原原种40至50粒。
如今,安定区已培育种薯生产企业23家,年产原原种9亿粒以上,种苗培育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精准滴灌技术贯穿于安定区农业发展的所有的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在鲁家沟镇的设施蔬菜大棚示范项目区,精准滴灌技术带来的节水效果十分显著。项目技术员安维菁介绍:“以前种植土豆、玉米,每亩地年用水量在380立方米,实施洮河水精准滴灌后,每亩地用水量下降到150立方米。”
虽然用水量减少,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却得到提升。项目区内蔬菜预计年产量在35吨左右,产值约25万元;蓝莓预计产量3000公斤,产值30万元。而且,果蔬品质更优,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直接带动了当地蔬菜产业增产增效。
在农业灌溉中,精准滴灌技术还实现了与智慧农业的深层次地融合。马习文以建成的高标准高效节水农田灌溉工程为例向记者介绍:“项目采用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水肥管理+终端智能控制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精准滴灌。这种模式不仅仅可以节肥30%、节水40%、省工50%,还能达到节水节肥不节产的良好效果。据测算,种植马铃薯亩产可由1400公斤提高到3300公斤至4291公斤,亩均产值由1960元提高到8580元至11156.6元,扣除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亩均净收益增加4590元至7166.6元。”
为确保精准滴灌技术有效应用,安定区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和技术上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用于泵站建设、水池修建和管网铺设;组织专业方面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培养和训练和指导,帮他们掌握精准滴灌技术。通过这一些举措,让先进的灌溉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出最大效益。
水利变革为安定区农业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灌区改造和引水上山工程的实施,以及精准滴灌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调整。这里慢慢的变多的农民开始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如蔬菜、中药材、马铃薯原原种等,农业产业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高效化转变。
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趋势。慢慢的变多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入驻安定区,与当地农户合作,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此外,安定区还积极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举办各类农事活动和文化节庆,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据介绍,未来,安定区将继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完善精准滴灌设施,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按照规划,到2035年末,全区灌溉面积将达到58万亩,更多的“旱塬地”将变成“水浇地”。同时,持续推进农业产业体系调整,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让这片曾经干旱的土地,在水利变革的推动下,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真正成为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接着使用上述相关联的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方式。